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实用医药》 > 2011年第19期
编号:12108973
医疗纠纷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尸检及死亡机制探讨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1年7月5日 《中国实用医药》 2011年第19期
    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因其发病急、进展快、可导致猝死等严重后果,在临床难以确诊,易漏诊、误诊而导致医疗纠纷。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猝死引发的医疗纠纷尸检病例,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猝死患者的死因、发病机制、病理改变和引起纠纷的原因,用以提高诊治水平,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。
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

    本院病理科2003 年-2011年间受长春市卫生局医政处委托,承担长春地区医疗纠纷尸检病例86例,其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猝死4例,占4.7%。4例中,男3例,女1例;年龄47~68岁,平均为56岁。4例均经过系统的病理学解剖检查,标本福尔马林固定、HE染色、光镜观察。

    2 结果

    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及尸检结果如下:

    例1,男52岁。因发作性胸骨后闷痛3 d,持续4 h不缓解入院,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。入院3 d后死亡。尸检所见:心包腔内充满血性液体及凝血块,约1000 ml。主动脉根部外径7.5 cm,内径2.5 cm;升主动脉后壁内膜破裂2.5 cm,其下动脉壁形成夹层,围绕升主动脉一周,于主动脉根部、右心耳前,动脉夹层外壁横行破裂2 cm。病理诊断: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,心包填塞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例2,女68岁。因服用“姜糖水”和“红景天”药丸2 h后,出现上腹

    部不适,全身麻木,神志不清入院。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,冠心病史10年。入院诊断:药物中毒性休克,冠心病。次日死亡。病理检查:大体,主动脉弓表面膨出8×6 cm,剪开后,主动脉后壁见1.4×0.3 cm的破裂口,主动脉外膜与中膜分离,在主动脉弓处外膜破裂,周围有6×7×1.2 cm陈旧性血凝块。病理诊断: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、心包填塞。

    例3,男52岁。因食入大枣后呕吐、胸闷、四肢麻木、气短来院,5 h后死亡;既往有高血压病史。尸检所见:主动脉粥样硬化、夹层动脉瘤破裂、急性心包填塞;距主动脉起始部9.5 cm处内膜面有一斜行裂口,长4 cm,裂口下夹层内充满血液,主动脉根部增粗,直径4 cm;主动脉前侧距根部7.5 cm处见直径0.5 cm破裂口,周围外膜缺失,面积约4.5×4 cm;心包内有血性液体约600 ml,其内血凝块约200 g;主动脉周围、右心耳、左肺门及左肺叶间裂见有大量出血。左、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,管腔狭窄Ⅲ-Ⅳ级;左肺叶间裂处出血。病理诊断: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、急性心包填塞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例4,男56岁,因上腹部疼痛、腹泻2 h,按急性胃肠炎入院,4 h后死亡。尸检主要所见:主动脉粥样硬化、夹层动脉瘤破裂、急性心包填塞;距主动脉起始部1.0 cm外膜面有一斜行裂口,长2 cm,内膜面距主动脉瓣1.5 cm处见有横行裂口长2.6 cm;心包内有血性液体约600 ml;主动脉周围及右心耳周围血凝块包裹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,左冠脉管腔狭窄Ⅱ级左右,右冠脉管腔狭窄Ⅰ级左右,前降支管腔狭窄Ⅱ-Ⅲ级。病理诊断: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、急性心包填塞。

    3 讨论

   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,分裂中膜,而形成的套管状结构

    [1],本病3%发生急死,其多发生在主动脉根部,向远处可延至髂动脉及股动脉,甚至累及主动脉各分支,冠状动脉一般不受影响。因其发作部位和组织受压、穿破程度不同而表现各异,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、瓣膜病、急腹症等。本组病例中1例以药物中毒性休克入院、1例以急性胃肠炎入院,均造成误诊,从而引发医疗纠纷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本病原因不清,有人认为是动脉中层囊性变性或坏死所致,主动脉粥样硬化与本病关系密切,本文4例中3例有高血压病史,4例均为动脉硬化患者,符合上述发病情况。国内学者认为,在高血压情况下,主动脉中膜滋养血管发生较长时间痉挛,造成中膜缺血、坏死,继而引起滋养血管出血,因此夹层动脉瘤的前身是动脉中膜血肿。主动脉内膜破裂可能是继发,一旦发生内膜破裂,主动脉管腔内高压血流很容易冲入动脉壁中膜,从而加速夹层动脉瘤的发展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积极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可减少本病的发生。结合本文4例尸检,遇有下列情况,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:①剧烈持续较长时间的胸痛,扩冠、止痛无明显疗效者;或腹部剧烈疼痛,但腹部体征轻微或触到搏动性包块者。②异常的心血管体征,如突然出现主动脉关闭不全心衰,两侧搏动强弱不一等。总之,临床若发现高危人群突发的四肢疼痛、胸腹不适等症状时,应高度警惕该病的发生并进行相应的诊断与治疗,同时应及时向患者说明病情的严重性,使其认识到该病的不良后果,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。

    参 考 文 献

    [1] 徐英含.实用法医病理学.北京:群众出版社,1984:381., 百拇医药(张维萍 刘公 王玉梅 佟强 罗元平)